close



『我們是糖,甜到哀傷!』

禮拜三的旅行日
我去了當代藝術館的 果凍時代特展

如果說台灣要叫這一代的青少年叫做草莓族
那這代在中國的青少年就被稱為果凍人

你知道什麼是果凍人嗎?
我只能說他們比草莓族更加有韌性卻也更加堅毅

有很多你所想像不到的 因為我們都接受了完整的學校課程
從你小到上幼稚園到現在大到上大學研究所等
我們都還不夠社會化 都還不夠去當個大人

也許也該學學老外的a gap year
去學習長大不要當個孩子
甚至不要去當個整天鎖在補習班裡面坐在吃得到粉筆灰的位子去學習知識
我絕對不敢說在那裡是不開心
畢竟知識的獲取背後所帶來的意義就像我為什麼要考研究所一樣

很現實啊 只是不想那麼早就出社會
去為五斗米開始汲汲營營 所以我還懷念所有以前快樂的年華歲月:青春

請原諒我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一直自相矛盾的喊著童年與青春
只是我在學著怎麼踏上對的未來所必須抒發的無病呻吟

「青春必需帶上某種瘋狂的痕跡,
它讓你恬不知恥地挑戰歷史」 ─ 許知遠

那些屬於青春的騷動,至今仍然在一些日漸頹老的靈魂裡津津樂道。

青春,當心靈和軀體逐漸成熟的時候,慾望在成長的過程中迷惘有時失控。
對周遭的環境因似懂非懂而充滿幻想,因敏感而脆弱,時常莫名的憂傷襲上心頭。

擁有肆無忌憚的自由,揮霍無度的精力,挑釁所有危險極限的勇氣。

年輕氣盛不免有時陷入沸騰喧囂之後的極度孤寂和空虛,
如同脹鼓鼓的氣球害怕消氣墜地的一刻。

快樂、悲傷而刺激,混淆夢境與現實。
也就是這樣迷人的浪漫色彩,毀滅了創造,也創造了毀滅。


「像是果凍的外表鮮麗,但卻沒有固定的形態。
果凍的輪廓取決於容器,就像是這一代人抗拒被塑型。
抗成為前人定義的形象,又不可避免受到時代和文化環境的塑造。」

Infantization 果凍時代

2008/02/23-04/13
台北當代藝術館
果凍時代網站

歷經多年改革開放,現代化和城市化陸續降臨中國各地,中國終於誕生了「果凍」一代;
這原是西方點心的果凍,自1985年第一條果凍生產線被引入中國後,
便陪伴著1980年前後出生的中國孩童成長,而這一代中國孩童,
也開始經歷所有現代化國家曾經歷過的種種自由與孤寂、開放和自我、
純粹及混雜等百味雜陳、反覆辯證的現代化課題。

在張晴的觀察中,這一代青年是這個時代嫁接的變異花朵,童年短暫,
如一個來不及品味就吞下喉嚨的果凍,青春期譬如朝露,成年期卻格外漫長,
他們在羽翼未豐前就開始想要掙脫兒童這個稱呼,卻又不斷回頭以兒童的身份回避成年的壓力。
張晴先生不厭其詳地全面考察中國1980年代前後出生的創作者,
並關注他們的生活方式、創作傾向及特徵,在參展的41位(組)藝術家約60件作品中,
廣涵包括繪畫、插畫、雕塑、錄影、攝影、聲音、建築、遊戲、設計、音樂、舞蹈、電影、文學等多樣形式,
力求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完整呈現果凍一代中國都市青年的藝術創作生態和趣味。

果凍時代,品種繁多,生態變異。果凍人在孤寂中自由,孤寂是時代造成的又反噬其自身,
互相糾纏以至於自閉,卻也因為如此,而在自我的空間中無拘無束。
他們無比開放也極重自我,在天地無比廣闊的時代中,什麼都是自然的,
都是可以嘗試的,都是不難接受的,而自我是必須具備的,雖然常常反而被商業文化淹沒。
他們還在要求純粹的同時透明,不矯揉造作,也沒有歷史的背負。

果凍人們一面要求擺脫前輩對自己的期待,卻又缺乏修煉的參照物,
外界刺激性資訊的紛擾更令人迷失。這些都導致了果凍一代為了抗拒塑造而形成的緊張。
但同時他們生活得很純粹。在多元的當代文化語境中,
堅定的自我、純粹的心態都有助於找到適合個人風格的表現切入點。
有一些人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視野和語言型態。

果凍時代將是人類超自我內心切近過程中必然經歷的時代。
它的浮躁是人類自身的,它的創造也是人類自身的。

他們就是這個時代。

果凍時代,沒有極限。

文字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果凍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NO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